查看原文
其他

美国奥斯卡和中国烂片的共同点是什么

2018-03-07 树神彧 九树三花

这段时间,小树是不敢乱说话了,还是给大家讲一些同样值得咂味的话题吧。


前几天啊,一年一度的奥斯卡颁奖落下帷幕,《水形物语》、《逃出绝命镇》、《三块广告牌》、《敦刻尔克》等影片成为赢家,《水形物语》还同时斩获了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看到如此结果,小树的白眼已经翻到眼肌劳损,俺的一个朋友在朋友圈里形容得很好,而也不知道这句话已被重复利用了多少个年头了——


“近年的奥斯卡在令人失望方面真的从未令人失望。”


有的读者就说了,嘿,虽然《水形物语》确实该吐槽吐槽,可《逃出绝命镇》怎么也算合格的软爆米花片吧,《三块广告牌》在年末也勉强算是口碑之作啊。


哎,说得是没错。可美国作为世界上娱乐产业最兴盛、电影工业最发达的国家,同时奥斯卡作为全球影响力最大、最权威的电影奖项,颁给的居然是一些刚过合格线的作品,这岂不是颇为吊诡又违反逻辑的事儿嘛?


其实这一点也不违反逻辑,咱就来捋清它好了。


电影作为一种古老的金融产品,它的相关奖项当然只会为利益相关方负责,而不是为观众负责,观众在行使完自己的投票权(买票入场)后,便被关在了这个狭小的名利场之外。谁来得奖,当然是资本家和戏阀在决定,他们有情怀时,或者恰好自己投资到了口碑炸子鸡,便能使得观众对颁奖三呼评委英明、实至名归;他们不讲情怀时,那观众也无可奈何,能骂谁?能控诉谁?毕竟这事儿跟自己几乎无一毛儿关系——银屏又没加盖,去看别的颁奖直播吧您。


还记得小树曾写过的美国#MeToo运动吗?它的爆发,便是起源于著名“奥斯卡之神”/“好莱坞政客”哈维·韦恩斯坦对各色女明星常年的性骚扰被曝光。这位集资本家、戏阀、和掮客为一身的哈维·韦恩斯坦,这些年的著名“战绩”就包括:


1998年,砸下500万美元为《莎翁情史》公关,收买了大批学院成员为其游说,甚至不惜违反奥斯卡规定,私下举办派对邀请多名评委到场,在面对指责时他狡辩说这些评委们只是“恰巧在场”。最终《莎翁情史》击败热门大作《拯救大兵瑞恩》获奖。


2011年,《国王的演讲》面对强劲对手《社交网络》,结果后者在评奖季期间突然被爆出大量负面消息,先是FACEBOOK员工纷纷指责电影捏造事实,接着原著小说爆出抄袭风波,舆论公关的精确操控,成就了这桩“奥斯卡最大冤案”。


2012年,不仅最佳影片《艺术家》击败《雨果》让所有人感到惊愕,当年最佳女主角获得者梅丽尔·斯特里普也得益于韦恩斯坦的运作:他向《好莱坞报道者》的订阅者们群发邮件,违规提及斯特里普之前的获奖记录,最终拿回了又一座小金人。


其他韦恩斯坦的公关黑历史还包括:频繁打电话给评委们游说影片,甚至成功说服了从来没看过影片的评委为他投票;《上帝之城》落选之后他将这部电影又发行了两次,在影院里放了54周,终于在两年后的奥斯卡上得到四次提名;在评奖季四处炒作《美丽心灵》略去了原著中的同性恋取向等。


韦恩斯坦虽然倒了,却是倒在了性骚扰之上,可好莱坞想必还有更多的韦恩斯坦正在明处吃香喝辣,毕竟名衔的交易可是高利润买卖。情怀这个东西,只能仰仗人家的心情了,纯情少年们对于学院派的憧憬,聊聊可以,但别当真。而中国能好到哪里去呢?Angelababy和李易峰的百花奖奖杯还捧在怀里呢……嗯,也许真的是情怀在肯定他们的表演艺术水准,各位粉丝别着急……



但是呢,想必读者们也感到奇怪了,甚至不禁喟叹起来:为啥近些年奥斯卡戏阀和资本家们的指缝落下的情怀已经变得那么少了呢?就连用来撑门面和表演公信力的抉择,看起来也像是矮子里挑高个儿。是的,人们已经隐隐感到了某种趋势,即,美国电影的黄金时期正缓缓地、缓缓地过去。


翻阅奥斯卡历届之最,这个奖项从1929年开始,集多项荣誉于一身的影片大多出现在2013年之前——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至八十、九十年代达到高潮,如同一个正态分布曲线。而观察这个曲线,恰好可以看出,它和美国经济的黄金时期也是重叠的。


是的,只有最黄金的时节,才有最随心所欲和不计代价的资本四处蔓延,才能延揽到最聪明最顶级的人才。也只有最聪明最顶级的人才所讲述的故事,才能说服另外那批掌握话语权的最聪明最顶级的人才,艺术的盛世由此而生。


话锋一转,我们回到中国。中国电影、电视剧为什么烂片频出,简直到了不忍直视、大便里头挑豆子的地步,其根源自然也是人才匮乏。可是呢,你以为他们是故意拍烂片、故意把故事讲得毫无逻辑、故意陈列着毫无审美水准的画面吗?他们也不想啊,他们也想名利双收啊,他们也想为投资者负责啊,可他们就是没这个能力啊!


中国艺术从业者的人才匮乏首先要责怪的是供给制度的结构性问题。艺术生被人为地置于一个次等的位置,中国最聪明最优秀的那批学生对此是避之不及。粗暴点说,你不可能指望高考考300分的人诠释的故事能说服那些考600分的人。虽然整个国家考300分的人占绝大多数,市场也庞大,但600分的人掌握了绝对的话语权啊。


小树曾经也以为,中国难出影视艺术杰作是因为审查。事实上啊,审查自然是要背锅的,可绝不是大头。中国的审查都是人定的,意味着是有可能能开绿灯的,可你一高考考300分的人,怎么能说服那些当年考600分的官僚给你开绿灯呢?(如果《湄公河行动》、《战狼2》、《红海行动》甚至《人民哒名义》确实是烂片的话,相关部门会为其背书吗?很难很难)


中国最聪明最优秀的那帮人在哪呢?在国家部委、在金融圈、在高校、在500强、在海外……唯独没有多少会在娱乐行业里。出不了那个钱,而且是能弥补收入不稳定性和遭遇歧视风险的数额,是雇佣不到这帮人的。并且不能雇两三个统揽一下全局就完了,得雇佣很多很多个,才能形成产业优势啊。



美国只是隐隐有这个颓势,况且电视剧制作领域人才储备还相对充足,但我们可以看看咱自己的周边。香港的喜剧、八点档和港乐,台湾的流行乐和偶像剧,日本的游戏、漫画与动漫,都曾是盛极一时,如今早已在下坡路上跌得程度不同的青皮脸肿。很简单,也是因为这些地方的经济都不行了,用于投资艺术的额外资本也就不行了,自然也就无法招徕和培育最顶尖的人才了——而只有最顶尖的人才,才能提供所有人都赞赏的作品啊。


说到文化产业的招牌,还别忘了泰国著名的广告业。泰国的广告质量在全球都是有名的,各种奖项也是拿到手软,它的发展轨迹,其实可以很好地为港、台、日做一个诠释:


为什么泰国广告从1995年开始爆发式崛起呢?这个时间点是很值得玩味的。


答案是经济泡沫。同日本一样,亚洲金融风暴(1997)前的泰国一片欣欣向荣,经济泡沫非常严重。过于夸大的经济繁荣造就了一批土豪公司,而土豪公司们是不差钱的,为了扩大自己的产品销量和推高股价,纷纷在广告里砸下重金。当时一条广告的制作费可以轻易达到三千到四千万泰铢(约七百万RMB),这还是泰铢大幅贬值前的价格。有了钱当然一切都好说了,泰国广告一时间成为了年轻人最想要去的职业,人才、资金的投入效果非常明显,大量优质广告都诞生自那个时候。


97金融风暴之后,泰国广告业收到了非常严重的冲击。一时间客户严重流失,金主也该破产的破产,该裁员的裁员,一片哀鸿.....但是并没有妨碍泰国广告业在国际上的各种继续亮相,直至今日。


嘿嘿,泡沫啊泡沫,你在何处不是个警示标呢?不过呢,泰国的实体经济确实不行,人才流失了也找不到好下家,被困在这一亩三分田里了。香港、台湾、日本毕竟产业相对发达,港台精英还能往大陆跑,文化产业自然日渐枯竭。



美国虽然依旧牛逼哄哄,但整体来说,经济已经不复往日独霸全球、说一不二的无上荣光了,更别提日暮沉沉的欧洲大陆。无他,因为中国这个“发达国家绞肉机”正在全速开动,大口蚕食所有发达国家因各种垄断所形成的超额利润,甚至有人云:比自己起变成发达国家,中国未来更有可能的是将所有的发达国家变回发展中国家。


美国的好莱坞,不过是经济放缓导致的资本减少而被殃及的池鱼罢了,虽还未到流波枯竭之时,可鱼儿的呼吸困难时扇动的嘴,已是在向我们诉说着什么。文化巨擘步缓(美国),文化中龙徘徊(日本),以前曾不断接棒的文化小龙饿死的饿死(香港、台湾)、割据的割据(韩国、泰国),绞肉机中国自己的艺术人才结构性问题目前看来又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妥善解决。况且,绝大多数国民刚填饱肚子还没多少年,挤出的资源还在数理化上磨绞肉机的刀片,何谈将雪月风花吹遍神州呢?


础润识风雨,见微而知著,所以大家要准备好的是,我们确切地将会迎来一个全球性的文化产业的低谷期了。


还记得上一张你被完全吸引的专辑,上一部你被完全震撼的大片是多少年前的事,或是多少年前的作品吗?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